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一圖看懂 台灣半導體之父 張忠謀


已經86歲的張忠謀目前仍擔任台積電董事長,今天突然宣布明年6月正式退休,不續任台積電董事職務,也不參與管理團隊工作,結束30年的台積電生涯。

張忠謀表示:過往30餘年創辦與奉獻台積電,是他人生中非常興奮、愉快的一段時期,現在想把餘年保留給自己與家人。

而張忠謀卸任前最重要的決策之一,就是決定將台積電3奈米廠設立於南科台南園區。



▲回首30餘年,張忠謀除了一手創立台積電,亦為台灣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86歲的張忠謀決定於2018年6月正式退休。

帶領台灣經濟的台積電


說到張忠謀就會想到台積電,反之依然,而台積電也成為張忠謀人生的重要一部分。

從台積電歷史上來看,更需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台積電草創前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

1970年代台灣開始發展經濟政策,孫運璿透過政府資金成立半官方組織:工業技術研究院。

工研院理念是以財團法人的模式突破政府單位的限制,並且聘請業界、學界人士從事產業研發。

1983年張忠謀與當時的德州儀器理念不合,因此辭去總經理職務,2年後1985年應孫運璿之邀,張忠謀擔任工研院院長。

經過3年的努力,工研院促使了飛利浦合資成立半導體公司,而這間公司就是後來的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積電、TSMC,創辦人正是張忠謀。



▲張忠謀一手創立了台積電,並見證了台灣經濟的起飛與沒落,近幾年逐漸淡出第一線。

全球第一的晶圓製程與製造


從全球的半導體業來看,台積電肯定是個奇蹟,而創造奇蹟的正是經常帶領員工喊著「我愛台積、再創奇蹟」的張忠謀。張忠謀創立了台積電後,將傳統半導體拆分為設計與製造兩2個領域。

前者如高通之類的IC設計巨頭,後者則是專門進行生產、製程精進的台積電。

將設計與製造拆分的好處是能減輕企業負擔,兩者皆為半導體重要的元素,且需要投入大量的技術與研發資源,透過專業分工更能讓企業致力於設計與製造。

早期半導體設計與製造合一,會出現設計達水準,但製造跟不上的狀況,接連影響到客戶與銷售。

從市值數據上來看,台積電是目前全球百大企業中,唯一進榜的台灣企業,排名全球45名。

今年3月時市值也正式超越Intel,若以純半導體公司而言,台積電已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

但台積電早期過得並沒這麼好,起飛的關鍵之一,還得感謝Intel訂單支持。



▲台積電擁有全球最佳的晶圓代工品質與製程,並於今年市值超越Intel。

難伺候的廠商帶動進步


1980年代台積電取得Intel的首筆訂單合約,然而在Intel實際走訪產線後列出詳細的缺失報告,若不改政則無法提供代工訂單。

相信不少人都有同感,最難伺候的客戶往往能讓你進步最多。

當時Intel是全球重要的半導體廠商,若能符合Intel的製程、製造需求,對於台積電的全球化有明顯的助益,為此張忠謀下令整理廠房、調整機器,精進製程技術,後來如願取得Intel訂單。

後來到了1995年營收達到10億美元,1997年正式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張忠謀也在1999年被美國商業週刊選為全球最佳經理人。

正當事業走上軌道,張忠謀2005年卸下台積電執行長職務,並由蔡力行接任。



▲取得Intel訂單是台積電的重要里程碑,也讓台積電得以朝向全球化發展。

金融風暴後強勢回歸


2009年台積電面臨鉅額虧損,當時的執行長蔡力行下達整頓人力的決策,被人稱為「假PMD真裁員」,PMD為績效管理與發展制度的簡稱,強制汰除5%員工,即為變相裁員。

這挑戰了台積電的企業倫理,也違背了張忠謀的想法,並讓台積電背負不誠信的惡名。

然而論成事,蔡力行從張忠謀手上接棒,2006年台積電每股獲利史上新高,碰到亞洲金融風暴產能剩下三成的情況下,還能維持獲利實不簡單。

但依照成本去降低人事成本,且過於強硬的汰選制度違背了長期的企業原則,是張忠謀選擇重掌大權的主要關鍵。

已經78歲的張忠謀重新接任執行長職務,當時股價下滑且碰到全球性的企業危機。

到2011年,三星搶走台積電的大客戶蘋果A6處理器訂單,也因為看到市場走向,決定台積電進軍後端封裝,提供一條龍的全套服務。

後來此決策影響之下,也逐步取回蘋果的處理器訂單。



▲86歲高齡依然親自掌軍,明年預計交接給共同執行長劉德音與魏哲家。

台灣半導體之父


近幾年張忠謀逐漸淡出第一線,目前管理團隊第一線為雙首長平行領導,台積電目前有2位共同執行長,分別為劉德音與魏哲家。

據官方新聞稿表示,明年6月後劉德音將擔任董事長,魏哲家則擔任總裁。

而張忠謀則將正式於2018年6月後卸除董事長職務,並且不參與經營管理團隊。

張忠謀表示:過往30餘年創辦與奉獻台積電,是他人生中非常興奮、愉快的一段時期,現在想把餘年保留給自己與家人。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