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創造經典的Google Cloud其實是抓住了這3個市場策略!



整理一下 Google Cloud 推出一系列 machine learning 和人工智慧的 API,發現 Google Cloud Platform 已經是後發先至的贏家,至少不像是當年 G+ 要挑戰 Facebook 的樣子(酸):

Cloud Video Intelligence API: 影像的人工智慧
Cloud Speech API: 聲音的人工智慧
Cloud Natural Language API: 自然語言處理
Cloud Machine Learning Engine: 訓練 TensorFlow 模型
Cloud Jobs API: 連這都有,用 AI 幫求職者媒合工作

可以發現 Google Cloud 已經涵蓋「影、音、文字」所有人工智慧的基礎設施了。

剛剛結束的 Google Cloud Next 2017 大會上,Google 也喊出了 One Google Cloud 這個宣示,要把 Google Apps 這個企業應用也納入底下更名為 G Suite,顯示 Google 想要透過一朵 「Google 雲」吃下全世界的企業人工智慧市場,以後企業內部的 AI 輔助決策,都會是 Google 的狩獵範圍。

相較於發展很久的 AWS,Google Cloud 是市場的後進者,Google 也深知這一點,所以採取了非常精準的 3 個市場策略:

第一是把原本內部稱作是 Borg 的 container 框架 Kubernetes 徹底開源出來,減少開發者把系統移動到不同雲上面的轉換成本,這一步是為 Google Cloud Platform 打下了與其他先進者 Azure, AWS 的競爭基礎,把自己放在同一個競爭的基準線上,採取的是開放式競爭的策略,Google 對於自己的基礎設施有十足的信心,相信開發者最終會落腳 Google Cloud,所以不怕開放。

第二是 TensorFlow 這個人工智慧框架,先不說 TensorFlow 的完整度和易用性在上線第一天就已經超越同類型的框架,已經是市場領先者,另一方面 Google 同樣是在第一時間就把 TensorFlow 開源出來給大家用,賭的同樣是對自己的基礎設施有十足的信心,其他雲廠商也可以用 TensorFlow 去建立自己的人工智慧雲,但 Google 同樣不怕。

第三步就是把種子散出去了,這也是為什麼 Google 併購了 Kaggle 這個數據競賽社群平台,直接獲取大量的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專家,可以直接推廣 Google Cloud 的框架。

整理起來:

第一步「以後進者之姿、拉平公有雲競爭的基準線」
第二步「以人工智慧的領先優勢當做市場區隔」
第三步「用併購的手段快速獲取開發者社群」

Google 在 business to developers 這個生意,確實又創造出一個經典的案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